《凤凰网江西》:赣南医学院:用实际行动续写“红医精神”

作者:汪行舟 时间:2020-03-12 点击数:

   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,赣南医学院的三所附院共派出115名呼吸、心血管、内分泌、重症医学等专科医务人员支援湖北,其中党员40人,年龄最大的52岁、最小的22岁。他们不畏艰危,逆行而上,用使命与担当讲述了现实版的“红医”故事,用实际行动续写了政治坚定、技术优良、无私奉献、救死扶伤的“红医精神”。

    “援鄂,我必须去。”1月26日,赣南医学院一附院向全体医务人员发出了“援湖北”征集令。当时已回樟树市的饶运帷坚定地说:“主任,我报名”。“我是党员,我去。”还在兴国县人民医院支援的左慧敏得到消息后二话不说也报了名。生命重于泰山,疫情就是命令,多迟疑一刻,就可能多几个人有生命危险。短短几分钟,该院就有20多人报名。“作为医务人员,救死扶伤是底色,何况现在国家有召唤,人民有需要,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。”左慧敏这一句简单质朴的回答,反映的是全体医务人员的心声。

    赣南医学院三附院重症医学科的“90后”护师方小梅,原本想着乘春节假期可以在家多陪陪70多岁的母亲,并将早已定好的婚事办了,可得知“援湖北”消息后,她第一时间找到院领导“求情”,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支援队。方小梅说:“我虽然是护士,做不了多大贡献,但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。”

    “别怕,湖北有我们。”袁小亮是一附院呼吸内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,参加过2003年抗击“非典”,也去过2008年汶川地震前线。这次疫情,他仍然没退后,到达随州后,组织安排他担任江西支援随州医疗专家组组长、广水市第一医院第三临时支部书记、广水市第一医院感染科病区主任。

    来到湖北后,袁小亮经常深入ICU会诊。得知危重且复杂的5号床患者治疗近一个月未有任何进展后,他立即召集团队研究调整治疗方案,并安慰患者说:“有我们在,别怕。”一周后,这位患者病情明显改善,呼吸困难、水肿等症状没了,甚至可以喝水、吃饭。后来患者转出ICU,感激地说:“谢谢您,袁医师!”

袁小亮在广水市第一医院感染科3病区查房

    经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斗,袁小亮与团队一起接管确诊的150余病例,已治愈出院80余例。

    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刘先发说。作为赣南医学院一附院急诊科主任,1月21日就接诊并确认了首例疑似患者,次日收治了7名疑似患者。建立隔离病区,制订诊疗方案,搬迁病房,到隔离区去诊治、取样,制定医务人员防护工作指南,培训指导一线工作人员,解决协调发热门诊诊疗过程遇到的各类问题……一项项工作,一个个难题,他都亲自上阵。劳累、困顿,经常连续作战到深夜,他从未有怨言。刘先发认为,既然被称之为医者,那就应该这么做。

    “舍小家,顾大家,这是我们医务人员应该做的。”赣南医学院二附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胡诚说。去湖北之前,他把小孩送回了老家,“我的妻子也是医院里的一名主管护师,长期加班加点。”胡诚说,“穿了这身白大褂,就要担起这份责任。”来到随州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后,胡诚全身心地投入战疫,想尽办法为病人鼓劲,让病人减轻痛苦,助他们早日康复。

    “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责任。”“如果要详细了解病情,取得良好救治效果,就要到患者床旁去。”为让病人得到更精准的治疗,袁小亮挨个到患者床旁查房会诊,查看分析各项化验指标、仪器运转的参数、病情的转归,并与患者的详细交流;为取到最佳标本,他亲自为患者取咽拭子。“我们的共同职责,是救死扶伤;我们的共同目标,让广水的患者同胞早日出院。”袁小亮这样激励团队。

邹志胜在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

    “9床病人在我下班时,突然心跳骤停,我们几个护士边行胸外按压,边呼叫医师,边执行抢救医嘱肾上腺素、阿托品、除颤、吸痰……可结果还是令人非常悲痛……我们为逝者擦洗干干净净,好让他走得体面些。逝者临别前,没有家属告别,我们就是逝者的家人,默默地送逝者最后一程。”江西省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、一附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邹志胜在日记里这样写道,“每每深夜里忆起这些,总是泪湿枕头。疫情不走,我们坚决不离,这是医务人员的承诺,更是我们的使命。”邹志胜在心里对自己说。

     新闻链接:http://jx.ifeng.com/a/20200311/13856096_0.shtml?open_source=weibo_search

 

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版权所有

undefinedundefined